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學期課程心得

這學期一開始本來以為地理課的上課方式會像高中一樣,但上課才發現,這學期我們要探討的,大多是關於平常比較不會注意到的地理科學。

整個學期下來包括上課學到的,還有演講所聽到的,都讓我更了解到要好好保護這個正在受破壞的地球,不僅是環境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永續等等,都是我們要繼續探討的課題。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16週5-5Living with the Tids:Rocky and Sandy Shores Haves?段落翻譯

5-5Living with the Tids:Rocky and Sandy Shores Haves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sms


The graviational pull of the moon and sun causes tidesto rise and fall about every 6 hours in certain coastalareas . The area of shoreline between low and high tides is called the intertidal zone . Organisms living inthis zone must be able to avoid being swept away or crushed by waves , and must cope with being immersed during high tides and left high and dry (and much hotter) at low tides . They must also survivve changing levels of salinity when heavy rains dilute saltwater . To deal with such stresses , most intertidal orgaanisms hold on to something , dig in , or hide in protective shells.


On some coasts , steep rocky shores are pounded by waves . The numerous pools and other niches in their intertidal zones contain a great variety of species that occupy different niches in response to daily and seasonal changes in enviro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ture , water flows , and salinity (Figure 5-25, top) .


Other coast have gently sloping barrier beaches , or sandy shores , with niches for different marine organisms (Figure 5-25, bottom) . Most of them keep hidden from view and survive by burrowing , digging , and tunneling in the sand . These sandy beaches and their adjoining coastal wetlands are also home to a variety of shorebirds that feed in specialized niches on crustaceans , insect , and other organisms (Figure 4-5 , p.68).



翻譯:

潮汐間的生活:多岩石和沙質的潮間帶富含許多生物體



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某些沿海地區大約每6個小時漲潮和退潮。該地區海岸的高低潮線之間被稱為潮間帶。生活在這個區域,生物體必須能夠避免被沖走或被波浪壓碎,而且必須應付沉浸在漲潮的時候和退潮時的高溫及缺水(和許多熱)。他們還必須存活在各級鹽度中,當大雨時鹽度稀少,為了應付這類情況,大多數潮間帶的生物保存在某物中,或把自己埋起來,或藏在保護殼裡。



在一些沿海地區,海岸陡峭的岩石是受到波浪衝擊。眾多的潮間帶包含了不同類型的物種,針對日常和季節性的環境變化佔據不同的領域,如溫度、水流和鹽度(圖5-25頂端)。



其他沿海地區平緩的海灘或沙岸,具有各種領域的海洋生物(圖5-25底部)。他們大多在隱藏處生存和觀察,或在沙堆裡挖洞穴。這些沙灘及鄰近的沿海濕地也提供居住地給各種甲殼類動物、昆蟲和其他生物(圖4-5 P68)。



未受干擾的海岸一般有一列或更多的自然沙丘,草的根源會抓住沙丘,這個自然沙丘是大海毀壞時的第一道防線,這種資產是非常保貴的,但沿海的開發者卻經常不保護沙丘或在第一沙丘後建立他們的建築物和道路。大風暴接著可以造成洪水,甚至橫掃海邊的建築物,嚴重削弱了海灘。有些人錯誤的把人類活動的影響稱為"自然災害"。

15週 5-4關鍵字解釋

5.4 什麼是水生系統的主要類型?

aquatic life zones:水生生態系統 ,淡水和海水的水生生物區覆蓋地球表面海洋的四分之三。大多的水生生物生活在表層、中層或低層的海水和淡水系統。

淡水、海水生物有分四個群體:
plankton:浮游生物(動物、植物)群 。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

nekton:游行動物(魚、海龜、鯨魚)等群 。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自由遊動的海洋動物,其遊速大於洋流流速。

benthos:底棲動物(螃蟹、海蛞蝓、龍蝦)等群。 生活在水底部的肉眼可見的動物群落。 底棲動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時間生活於水底部的水生動物群。

decomposers:分解者(大部份細菌)等群。大部分分解者屬於異營性生物,無法從自行產生能量自養,必須靠攝食來取得能量,而它的攝食方式,則是生物體本身釋放酵素到環境中分解有機物,吸收自己要的養分以生存。

14 5-2關鍵字解釋

5.2 how does climate affect th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biomes?



biomes:生物群系,一個主要地方或全球性生物社區,例如草原或沙漠。最大的地理生物單位,具有類似生活型和環境條件的大的植物和動物群落。

desert:沙漠,在年雨量少於二十五公釐(10英吋)之乾燥地區叫沙漠系統。沙漠會發生在陽光強烈、風中不含水分的地區。它可能很熱,也可能很冷,一些沙漠,光禿禿地的萬物不生,一些地方則有灌木叢與仙人掌。

grasslands:溫帶草原,乾燥具有高的蒸發速率,然而降雨量可以使它不會變成沙漠,但卻不足以使它變成森林。溫帶半乾旱半濕潤環境下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的地帶性植被類型,溫帶草原地區降水量比較少,晝夜溫差大,很少有高大的喬木生長。溫帶草原是森林向草原過渡的一種植被類型。形成在比較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年降水量一般在450毫米左右。土壤為鈣土。

permafrost:永凍土,溫度至少有兩年維持在零度以下的土壤,土壤中混有水冰後固化成岩石狀,西伯利亞境內的雅庫次克地區,每到冬天,氣溫就會大幅降低到攝氏零下四、五十度。在這種低溫下,當地已經冷到連地下數百公尺深的土都完全結凍,這樣的陸地即稱作「永凍土」。

forest systems:森林系統,在雨量之寡與氣溫高低,可以分為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降雨林等。 調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有滋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之巨大功能。